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关注双碳带来的建筑、建材新机遇
 [打印]添加时间:2023-03-17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03
   1.2021年建筑板块行情回顾
 
  1.1走势回顾
 
  2021年1-11月份申万建筑装饰板块整体走势强于大盘,截至11月30日累计涨幅7.95%,跑赢沪深300指数15.23pct,在申万28个行业中排名第12;建筑板块行情今年受”双碳”政策叠加估值修复,于3-5月和9月份呈现两段较明显涨势。涨幅主要来自专业工程子板块,较年初累计涨幅达41.94%,其次是基础建设子板块,亦有18.71%累计涨幅,而装修装饰子板块为唯一负增长板块。
 
  2020年1-11月份申万建筑建材板块跑输沪深300,截至11月30日累计涨幅-7.12%,跑赢沪深300指数0.07pct,在申万28个行业中排名第21,主要受10月以来地产资金端负面信息较多引发市场对地产链担忧。玻璃制造子板块8月前受益竣工需求较好及玻璃价格历史高位今年仍保持一定涨幅,达41.52%;其他建材则受到上游原材料涨价及下游地产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今年业绩承压,涨幅仅为1.39%,水泥则延续弱势,跌幅达-12.9%。
 
  建筑装饰行业个股;年初至今专业工程个股涨幅明显。年初至11月30日,申万建筑装饰板块下151支个股中共72支取得正收益,超过涨幅20%的共有40只,超过40%的共有24只。涨幅较大的个股中专业工程板块个股表现突出,涨幅前十中就有6家专业工程类企业个股。
 
  建筑材料行业个股:获得超额收益的个股主要与新型建材或下游高景气公司为主。年初至11月30日,申万建材板块77支个股中共38支取得正收益,超过涨幅20%的共有17只,超过40%的共有12只。
 
  1.2业绩回顾
 
  1.2.1 2021年建筑板块营收增速提速
 
  2021前三季度营收净利维持较高同比增速,毛利阶段性承压,ROE呈现拐点。建筑装饰行业(SW)公司2021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2500.52亿元,同比增加21.36%,实现归属净利润1404.75亿元,同比增加21.92%。在2020年同期基数较低背景下,2021前三季度建筑行业营收、净利均有较快增长。
 
  分板块来看,子板块专业工程、基础建设、房建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呈现正值。其中专业工程板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8.47%和31.28%,位居子板块第一,且超出行业整体增速,主要得益于化学工程和钢结构公司营收业绩保持较快速增长。然而装修装饰和园林工程两个子板块业绩增速为负,主要由于营业收入增速较低(yoy+6.51%/+1.9%),同时板块整体盈利水平下滑。
 
  从各公司营收和净利润规模来看,央企及地方国企仍然是行业的主力,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前10中大部分为央企,包括两家地方建筑国企上海建工和陕西建工,营收TOP10企业营收占行业营收总额比重为85.29%。归母净利润TOP10为7家央企和3家地方国企(四川路桥、陕西建工和上海建工),10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合计占行业总额比重为81.47%,行业发展集中程度较高。
 
  2021年前三季度建筑装饰(SW)板块整体毛利率承压,ROE呈现改善趋势。申万建筑行业20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增速略降,为10.36%,净利率基本持平。2021年主要受原材料成本端上涨压力影响,建筑行业毛利率整体承压。2021年前三季度建筑整体ROE达9.17%,比去年同期提升0.52pct,呈现出拐点向上的趋势,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随着龙头建筑企业降杠杆进入尾声及传统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的逐步改善,建筑公司ROE提升趋势有望延续。
 
  资产负债率控制较好,经营现金流较紧张。期内建筑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水平为74.7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56个pct。除专业工程和装修装饰子板块负债率微升外其余子板块负债率均略降。现金流方面,申万建筑行业2021年前三季度合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772亿,同比多流出374亿。各二级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均为净流出状态。
 
  1.2.2021年建材业绩增速放缓利润承压
 
  2021年前三季度SW75家建材行业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5310、643亿元,同比+17%、+12%,Q3单季度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1543、212亿元,同比分别+3.4、-6.5%,受下游地产景气度下滑影响,行业整体收入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滑,同时因为原材料涨价,使得利润端承压,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预计Q4到明年部分原材料、燃料价格可能出现回落,且企业提价逐步落实,行业利润将有所回暖。
 
  细分行业看,Q3玻璃、消费建材、玻纤收入增长较快,水泥产业链表现不佳。2021Q3玻璃、消费建材、玻纤排名居前,收入增速分别达+27%、+24%、+22%,玻璃、玻纤主要因价格同比高增,带动收入上涨,消费建材主要受销量增长驱动,Q3水泥产业链收入表现不佳,主要因下游需求恢复较为缓慢,同时淡季价格回调较多。
 
  Q3单季度仅玻纤、玻璃板块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消费建材利润承压。2021Q3来看,仅有玻纤、玻璃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别为111%、95%,玻璃、玻纤净利润增速较快主要受益于价格仍维持在高位,净利率同比提升较多,消费建材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因原材料价格增长较快,企业短期内难以转嫁成本压力,水泥相关产业净利润同比下滑较多,因价格、成本两端均受挤压,四季度在国家政策的干预和调控下,预计原材料价格有望见顶回落。
 
  2.2022年建筑行业基本面展望
 
  2.1传统投资需求总体平稳
 
  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投资数据11月延续弱势。11月固定资产投资7.0万亿,同减2.2%,环比10月份下滑5.9%。其中制造业、狭义基建、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分别为2.5万亿元、1.4万亿元、1.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0%、-3.6%、-4.3%。制造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韧性较强;地产和基建投资同比下滑,且基建降幅相比10月有所扩大。
 
  2.1.1基建:稳增长预期持续加强,2022年Q1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暖
 
  实物量形成尚需时间,预计2021Q4基建投资增速仍处底部。11月广义/狭义基建单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均出现回落,细分行业层面,电热燃水、交运仓储邮政、水利公共设施、单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9.4%、-8%,分别较上月同增5.8pcts、-11.1pcts、1.3pcts,交运仓储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对基建投资增速拖累较明显。
 
  但同时资金面已经明显回暖,11月份社融单月同比增速22.2%,环增8.1pcts,其中政府债券融资额单月同比增速104.0%,环增78.9pcts。从专项债的发行节奏来看,11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额5761亿元,连续四个月环比提升;1-1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额3.5万亿元,同增-2%,较上月提升16.2pcts。新增专项债发行额累计增速提升较快主要来自于20年与21年发行节奏的差异,20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21年发行节奏后置。由于专项债从发行到形成实际投资存在2-3个月的时间差,为了保障专项债资金能真实用在所需项目上,财政部发文禁止专项债资金的挪用,目的也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有望带动2022Q1基建景气度环比改善。
 
  从项目端来看,建筑业PMI持续改善,建筑业景气度向好。11月,建筑业PMI新订单指数为54.2,环比上月提升1.9,自9月49.3的低点以来持续改善,并已成为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11月建筑业PMI为59.1,环比上月提升2.2,反映建筑业景气度向好。
 
  此外,PMI数据显示建筑企业成本压力有望缓解。11月建筑业投入品价格PMI为44.9,较10月的70.7环比大幅改善;而建筑业PMI销售品指数与投入品指数的增速之差为13.8%,较10月的-13.0%大度改善,且是2020年底以来首次大幅回正。我们认为这反映了建筑企业受到的上游钢材、水泥等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利于建筑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基建投资加速。
 
  我们看好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回暖。考虑基建资金使用、项目加速推出都是基建投资加速的前瞻性指标,我们认为当前我们正站在基建投资回暖的起点上。考虑到今年四季度专项债集中发行、以及中央要求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我们看好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的相对景气。
 
  2.1.2地产:竣工端继续修复,政策资金边际向好
 
  今年以来,地产持续受到政策收紧影响,销售端明显降速,新开工持续下探。整体来看,地产销售在今年5月之前单月仍维持较高增速,但进入下半年,随着按揭额度偏紧,按揭利率进一步上行,在连续高基数的共同作用下,6月地产销售增速开始回落,7月叠加疫情反复等影响进一步下滑,8-10月随信贷收紧进一步下滑。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合计15.8亿平米,相比2020年同期提升4.8%。其中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5亿平米,同减14.0%,环比提升18.7%,环比有所提升。11月份同比降幅相比10月份有所收窄,或与近期房地产行业政策出现边际宽松态势有关。
 
  1-11月份房地产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8.3亿平米、6.9亿平米,同比增速分别为-9.1%、16.2%;其中11月份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分别为1.6亿平米、1.15亿平米,同比增速分别为-21.0%、15.4%,环比10月份增速分别为16.6%、82.6%。11月新开工数据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降幅相比10月份有较明显收缩,环比10月份开工面积也有明显提升。竣工数据一改10月份颓势,同比有所提升,环比更是大幅增加。整体来看,2017年以来由于期房和预售制度带来的新开工和竣工剪刀差自今年以来有所修复。我们判断前期竣工增速放缓为阶段性扰动,随着近期房地产资金端政策有所松动,并结合国家“保交房”的政策思路,竣工端增速或将持续回暖。
 
  地产融资和集中供地门槛改善逐步落地,地产链资金状况有望逐步缓解。据证券时报,11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代表座谈会,部分房企有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随后招商蛇口和保利发展公布拟发行30/20亿元中期票据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近日,济南、苏州、无锡、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已经陆续公布了今年第三轮集中供地明细。从细则来看,第三轮集中供地的门槛较第二轮有明显降低,比如,有城市下调了土拍保证金比例和首付款比例,部分地块的起拍价也被下调。而10月新增住户中长期贷款4221亿元,同比多增162亿元,结束了5月以来连续大幅少增的局面。我们认为目前政策已在改善按揭贷款、房地产企业融资以及降低购地门槛等方面逐步发力,后续地产资金链及需求有望逐步改善。
 
  展望2022年,近期地产政策及资金面边际回暖,叠加保施工保交付,2022年上半年短期有望支撑竣工相对稳定,但竣工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回落,我们预计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和行业去杠杆的定力之下,2022年地产投资整体依旧承压。
 
  2.2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
 
  2.2.1水泥:价格或维持高位震荡
 
  1-11月水泥产量21.73亿吨,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0.2%、+2.0%,11月单月水泥产量2.00亿吨,较2020、2019年同期分别-18.6%、-10.6%,需求端延续疲软态势。全国水泥价格563元/吨,较11月初下滑44元/吨,同比仍高107元/吨;12月南方赶工需求或小幅释放,但北方需求逐渐停滞,价格仍有回调压力,但崩塌式下滑概率较小。12月中旬,煤炭到厂价格下滑到1100-1200元/吨,基本接近21年一季度水平。预计2022年煤炭供需矛盾缓解,成本端压力不大。我们认为随着稳增长逐渐加码,对水泥需求形成支撑,且今年会议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2022年基建端有望结构性回暖,年初或迎来开门红,中长期看,“双控”“双碳”目标下行业供给格局有望持续优化。
 
  2.2.2玻璃:价格预计整体偏震荡下行
 
  1-11月平板玻璃产量9.30亿重量箱,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8.4%、+9.6%,11月单月平板玻璃产量8359万重量箱,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0.5%、+8.5%。11月国内浮法玻璃市场整体表现一般,中下旬赶工支撑订单略有增加,整体资金紧张仍形成拖累,但12月工程赶工支撑刚需小幅好转,生产厂商库存压力缓和,截至12月9日生产企业库存降至3312万重量箱,较11月初减少753万重量箱。
 
  价格方面,截至12月9日全国浮法玻璃价格2168元/吨,相较11月末小涨92元/吨,年同比高168元/吨。行业高利润支撑下,2021年到期窑炉冷修继续推后,部分长期冷修产线陆续点火复产,全年产能维持高位。2022年计划冷修产线约20余条,计划点火产线14条左右,产能变化弹性较大,供给压力也较大,预计2022年玻璃价格博弈较大,整体偏震荡下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3消费建材:成本压力影响或逐渐减弱
 
  2021年年初,供给端受美国极寒天气导致得克萨斯州页岩油产量大幅下降、OPEC延长减产等因素影响,同时需求端疫情过后使得全球原油需求快速回升,供需错配下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由年初的近50美元/桶涨至目前达80美元/桶。消费建材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最高,管材在60%以上,防水、涂料在80-90%,而涂料原材料(钛白粉、乳液、助剂)、防水原材料(沥青)、管材原材料(PVC、PE、PPR)均为石油相关化工品,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公司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从当前时点价格来看,沥青同比涨幅达34%,钛白粉35%,PVC同比涨幅达20%,受此影响,消费建材净利率大幅下滑。近期美国联合多国实方战略原油储备,OPEC仍是决定油价的核心边际变量,考虑到过高油价对美国通胀上行压力的影响,我们认为后续油价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2022年或维持相对高位,当前消费建材企业盈利或已基本见底,后续成本压力影响将逐渐减弱,同时企业提价也基本落实,我们预计2022年盈利能力有望底部回升。
 
  2.2政策推动新基建、建筑新模式等新需求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成为发力点。新基建、旧改、重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主要抓手,涵盖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能源、环保、城市管网等领域;从专项债发行来看,投向领域以基建和市政园区为主,2021年1-11月占比分别为47.9%、15.9%。从各地区2021年公布的投资计划来看,23个省市2021年合计投资计划约10万亿元,从具体项目清单来看,重点投向广义新基建领域,着力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补短板惠民生。
 
  2.2.1新能源电力投资需求旺盛
 
  “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目标占比提升,催生风、光电等投资需求。“十三五”时期,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6%,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年均增长13.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34.8%上升至2020年底的44.8%,提升10个百分点;煤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为3.7%,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59.0%下降至2020年底的49.1%,下降近10个百分点。根据“碳中和”政策指示,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要从20%提升至25%,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1-2030年均装机6650.4万千瓦,相比十三五规划情况,年均装机量同比+125%。未来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将进入更好更快的发展时期。
 
  分布式光伏获政策持续推动。6月,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提出,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全国31个省共申报676县。9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十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指出有条件的可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1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
 
  BIPV经济性持续提升,行业有望加速发展。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屋顶分布式光伏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兼具建材与发电性能。相比传统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结合(BAPV),更强调一体化和集成化,在成本、外观、寿命、受力、防水、施工和维护七大层面优势显著。“十二五”以来BIPV系统造价持续下降,从40元/w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元/w,随着光伏集成技术继续提升以及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BIPV联盟的预测,“十四五”末有望降至2.5元/w,投资回收期显著缩短,BIPV经济性有望进一步凸显。
 
  预计工商业建筑BIPV潜在装机规模率先放量。目前光伏+建筑的应用以工商业屋顶为主,厂房仓库则是工商业建筑的重要形式。2020年,全国新增房屋竣工面积38.48亿平方米,其中厂房及仓库面积3.41亿平。假设21-25年竣工面积CAGR为-5%,预计2025年在新建建筑BIPV渗透率50%时,新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14GW/年。
 
  2.2.2配电端特高压智能电网加速发展
 
  特高压技术能够满足超长距离的电力运输需要,且是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的主要载体。2020年我国特高压输送电量5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全部输送电量的45.9%;国家电网运营的18条特高压线路输送电量4559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1682亿千瓦时,占输送电量的37%;南方电网运营的4条特高压线路输送电量759亿千瓦时,全部为可再生能源电量。
 
  我国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不到15%,而发达西方国家一般都在70%-80%,智能电网建设是新一轮发展重点。根据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配电网建设投资约3200亿元约占总投资一半。规划指出,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加强智能输电、配电、用电建设,推动建设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建设。国家电网十四五期间预计总投资2.23万亿元,其中特高压建设投资3000亿元。
 
  2.2.3储能需求亦需匹配
 
  随着风光装机增长,消纳新能源发电波动的需求迫切增加。当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间歇性,二是稳定性差。因此,如何利用储能技术将这些间歇式能源“拼接”起来,并形成稳定的输出十分关键。
 
  抽水储能仍是我国主要储能途径。储能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大规模利用的关键问题,抽水储能具备更好发展条件。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在抽水发电的过程中,虽然会造成一部分电能的流失,但相比其他发电机组需要频繁起停机来调峰,效益更佳。2020年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31.79GW,同比增长4.9%,占我国储能结构的89.3%。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预计十四五规划新装机180GW。若按每万千瓦投资额0.5亿元测算,则十四五期间总计投资额约为9000亿元,其中建设投资约为3600亿元。
 
  电化学储能增长较快。2020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1.56GW,是2019年新增量的2.5倍。受益于技术突破,系统成本突破1500元/kwh的拐点。根据CNESA预测,保守情况下,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可达5.8GW,到2025年累计投运规模可达35GW,十四五期间复合增速达35%。据2019年第9期《电工电能新技术》(储能应用专刊)中《储能的度电成本和里程成本分析》一文指出,电化学储能目前的度电成本大致在0.6~0.9元/(kW·h),距离规模应用的目标成本0.3~0.4元/kWh还有相当的差距,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在功率型场景应用的里程成本6~9元/MW,能够在局部地区的辅助调频服务市场获得收益;未来随着低成本创新电池结构和工艺的开发,其成本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未来电化学储能也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2.2.4建筑低碳模式重要性凸显
 
  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建筑重要实现方式,钢结构最契合碳中和理念的建造方式。我国装配式建筑自2016年以来受政策持续推进。2016年国务院首次发文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在未来十年之内的装配化水平当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的目标,各地政府也相继提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目标。截至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共计6.3亿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较2019年增长50%,超额完成“十三五”计划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开工建筑面积15%以上的要求。
 
  按目前发展情况来看,2025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有望超越30%的目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2025年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5万亿元,五年CAGR为13.68%。相较于传统现浇方式,装配式建筑在节能减排、降低施工污染的优势使其具备长远的环保效益,贴合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引导行业转型是降低建筑行业高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在“双碳”的背景加持下,行业将会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
 
  钢材回收率可达90%,80%以上部件均可在工厂加工,能够大幅度减少建筑全流程的碳排放并缩短工期。目前钢结构的渗透率5%左右,十四五规划渗透率提升到10-15%。装配式钢结构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公建、商建、住宅,其中公建及商建渗透率较高,住宅领域渗透率不足3%。受益政府政策及疫情催化,短期内学校及医院渗透率可快速提升,中长期住宅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3.关注双碳背景下建筑、建材产业链新延伸
 
  3.1建筑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电力建设运营
 
  央企电力工程龙头在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背景下具有一定优势。电力工程企业对于电力项目建设各环节都比较熟悉,资源整合能力强,并且部分央企国企资金实力雄厚,凭借投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除了获取新能源电力工程订单外,未来切入新能源电力投资运营市场潜力较大。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作为电力建设的龙头企业,已经投资运营了规模较大的清洁能源电力项目。
 
  中国电建:电力投资与运营业务是公司的重要业务,与工程承包及勘测设计业务紧密相连,是公司产业链的延伸。据公司年报,截至2020年底,公司控股并网装机容量1,613.85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129.16万千瓦,同比增长7.77%;风电装机528.34万千瓦,同比增长6.12%;水电装机640.36万千瓦,同比增长9.19%;火电装机316万千瓦,同比持平。
 
  清洁能源占比达到80.42%。截至2020年底,公司累计投运和在建装机容量达2,008.85万千瓦。公司2020年实现电力运营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11%,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69%;毛利率达到47.85%,占毛利润总额的15.8%。另外,中国电建依托公司在水电领域全球龙头地位,主要抽水蓄能电站均有电建参与身影。在国内抽水蓄能市场,中国电建规划设计方面参与份额占比约90%,承担建设项目份额占比约80%,21年公司中标内蒙芝瑞抽水蓄能电站(22亿)、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20亿)。
 
  中国能建:公司下属清洁能源业务包括清洁高效的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等电源的投资和运营,2020年清洁能源运营收入实现14.57亿元,同比增长3.7%。控股装机容量2866兆瓦,同比大幅增长87%。根据公司近期发布的战略白皮书,公司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力度,提升清洁能源运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在BIPV方面,建筑央企也具有渠道、技术和资金优势。1)建筑央企在大型厂房、交通枢纽、政府办公楼项目众多,工业及政府客户丰富,屋面资源渠道广泛;2)部分建筑央企已承接过大型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具备较强的安装技术和经验。如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国建筑等都承接过单个项目投资超过10亿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科技还当选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电建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单位(隆基股份等其他几家公司也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单位),显示在此领域的强大实力;3)央企普遍资金实力雄厚,对于供应商资源整合能力强。
 
  其他细分领域(钢结构、建筑围护类)的龙头公司也依靠自身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纷纷布局BIPV业务,与新能源公司开展业务合作。
 
  3.2冶金龙头发力低碳技改,传统建材供给侧进一步优化
 
  根据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快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实现碳达峰,主要包括: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推广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我们看到,在冶金石化领域技术减排是碳达峰主要实现形式,而建材方面目前更偏重产能控制。
 
  3.2.1冶金工程龙头在低碳技改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例如中钢国际,公司自主研发的带式焙烧机绿色低碳球团技术,比传统高炉+转炉炼钢降碳幅度50-60%。2021年3月20日,河钢集团下辖宣钢与中钢国际正式签订了张宣高科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5月10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全球首例使用富氢气源的氢能源利用项目,也是全球首个焦炉煤气条件下的气基直接还原工业化项目。其核心技术为中钢国际战略合作伙伴Tenova公司的Energiron-ZR零重整技术,预计每年减碳幅度高达60%。
 
  中钢国际承建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两个直接还原铁项目-阿尔及利亚TOSYALI和阿尔及利亚卡塔尔钢铁公司(AQS);与ArcelorMittal乌克兰子公司正式签订年产500万吨带式焙烧机球团EPC总承包合同,是乌克兰规模最大的带式焙烧机球团项目。中钢国际与土耳其TOSYALI集团成功签署年产350万吨1800mm热连轧项目,是土耳其2020年最大的冶金类投资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总承包建设的规模最大、冶金行业出口技术含量最高的热连轧项目。
 
  再比如中国中冶,其全国冶金工程市占率90%,技术领先,是钢铁行业碳减排龙头。中国中冶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紧跟国内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步伐,稳占国内90%、全球60%的冶金市场,将在钢铁行业碳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绿色化方面,公司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显示技术实力。
 
  另外,除了钢铁行业,建筑企业在化工领域的减碳也不容忽视。例如中国化学,公司在国内化工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承建了国内90%以上大中型合成氨和尿素项目、磷酸和磷铵项目、纯碱项目,在技术和客户方面竞争优势领先。根据公司年报披露,未来化工行业将继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有望给公司带来相关绿色改造订单。此外,公司在碳捕集方面也具备项目经验,据国资委网站消息,由中国化学工程十四公司承建的国内最大规模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国华锦能CCUS项目一次通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是目前全球设计性能指标最优的CO捕集利用项目,是我国燃煤电厂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引领项目。
 
  3.2.2能耗双控或影响建材行业格局
 
  水泥:供给侧进一步优化
 
  水泥作为高耗能行业,未来对新增产能的管控力度或进一步加大。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到目前为止,产能利用率较低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已出台了有关规定,禁止新建水泥项目或禁止新建项目使用省外产能,根据卓创资讯在2020年底的统计,2021年预计新投产水泥熟料产能117600T/D,截至2021年10月底,实际新投产仅有71800T/D,为计划的61%,未来产能落地的难度或将逐渐加大。
 
  政策要求2025年标杆产能比重超过30%,未来行业2500T/D及以下规模产能有望陆续退出,总产能将收缩9%以上。国家发改委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其中规定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基准水平为117kg标煤/吨,标杆水平为100kg标煤/吨,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水泥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据中国水泥协会相关报告指出,按照生产许可证统计,目前除特种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少许JT窑外,实际产能在2500吨/日及以下的产能约占总产能的28%,年产能达4.93亿吨,若按1.5:1的置换比例,则行业产能最低将净缩减1.6亿吨,占当前产能的比重约达9%
 
  玻纤:产能更为有序扩张
 
  2021年初中国玻纤工业协会发布《玻璃纤维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玻纤“十四五”规划意见稿),明确将严控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着力提升行业生产线技术水平并淘汰落后产能。包括:1)将严格控制玻纤纱总产能过快增长,将行业年度玻纤纱实际总产量同比增速控制于不高于当年GDP增速3pct;2)推进行业创新发展,包括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生产效率等、推进配方研发并提升高性能及特种玻纤纱占比、积极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业;3)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十四五末降低出口占比至20%左右;4)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我们认为,在行业五年规划层面首提供给侧改革,行业产能有序扩张,或有助于推动行业进入平稳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陶瓷:落后产能出清
 
  在“双碳”“双控”背景下,2021年陶瓷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产能扩张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例如9月份蒙娜丽莎发布公告称,受地方限电限产政策影响,公司位于广西的生产基地被迫临时停产6条生产线,剩余1条生产线处于低负荷状态,面临停产;计划下半年启动建设的二期项目4条生产线也将面临不能如期建设投产的风险;帝欧家居位于广西的生产线也受到影响停产一周。
 
  陶瓷砖能耗标杆水平公布,小企业达标压力大。近日,国家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对陶瓷砖生产的能耗水平做出了规定。其中对于高质量、吸水率≤0.5%的陶瓷砖能耗要求基准水平为7KG标准煤/平方米,标杆水平为4kg标准煤/平方米,对于小企业来说,降低能耗就意味着要增加投入,给小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例如在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发布后,拥有45家建陶企业的临沂产区,开始实施清洁能源改造,“煤改气”后仅剩21家陶瓷企业、35条生产线;安徽芜湖鸠山经济开发区仅有的3家陶瓷企业也因为煤改气政策的推行而全部选择直接关停拆除。一条窑炉“煤改气”,仅改造窑炉燃烧系统、更换喷枪等部件及天然气配套设施建设,就需一次性投入200至300万元。我们认为能耗双控对瓷砖供给格局的影响较大,落后产能有望进一步出清,龙头市占率有望加快提升。
 
  3.3装配式引领绿色建筑
 
  装配式装修承接装配式设计与施工,为装配式建筑链条重要环节。按照产业链,装配式可以简单划分为上游设计研发、中游构件生产、下游施工运维三个环节。设计企业根据开发商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图纸下发制造商对建筑结构件进行预制,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完成后续施工和装修,最终由销售单位完成出售。
 
  推广装配式装修,龙头企业将具明显竞争优势。装配式装修“重工厂、轻现场”的运作模式,使得工厂成为装修质量把控的重要环节。工厂采用机器化生产,避免了工人技术和经验对工程质量的直接影响,龙头企业也有望通过快速扩产,建立规模优势,构筑护城河。同时装配式装修现场只需要安装工人和电工,相比于传统装修工人数量和工种数量均明显下降,现场管理更容易,工厂管理相对现场管理也更为集中,管理难度明显下降,有利于且突破原有管理半径的限制。
 
  钢结构公司各呈优势。主要的钢结构上市公司大致可分为钢结构承包商与钢结构制造商两大类,且均为民企。围绕着如何处理与总包的关系,钢结构企业在现有的竞争格局下进行商业模式的突破。承包商沿着产业链向上延伸,以精工钢构和东南网架为代表,商业模式是钢结构施工为主并向施工总承包拓展,致力于钢结构全产业链的运作,而制造商是沿着产业链向下延伸,以鸿路钢构为代表,坚持钢结构制造,在加工环节做精做细。
 
  为与央企形成错位竞争,目前转型总承包的民企正在学校、医院等细分领域寻求差异化发展,例如精工钢构目前已经形成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公寓五大产品体系,在民生建设领域积攒丰富的总承包经验,而东南网架的大股东东南网架集团旗下有萧山医院,过往中标并完成东方医院改扩建、上海交大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迁建等多个工程,在医院领域积累了品牌及口碑。而从产业链角度来看,钢结构制造商则是直接避开了与“国家队”的正面竞争,作为其钢结构供应商,寻求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制造商通过专业的加工制造能力,与承包商组成联合体,共同参与到招投标的过程中,这种互补的投标方式,增强了双方的实力,容易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3.4“双碳”下建材拓展新下游需求
 
  3.4.1光伏玻璃:2022年光伏装机需求仍旺盛
 
  考虑到新进入者多且产能扩张力度大,行业格局或会有所恶化,因此目前市场对于行业供给端存在一定担忧。但也应注意到光伏玻璃价格目前处于底部位置,企业盈利受损情况下资本开支将会动态调整(低),同时光伏玻璃项目有一定资金门槛,未来实际产能情况可能会出现相应变化。
 
  据卓创资讯,截止2021年10月,国内新点火超白压延玻璃在产产能日熔量约1.3万吨,在建项目中预计2021年底前点火的项目日熔量约5280吨(2021年合计点火产能日熔量约1.8万吨,不及此前预期的2.1万吨),新增产能低于预期,我们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光伏玻璃价格回落企业盈利回落,而且光伏玻璃资本支出大,部分企业资本开支动态调低,另一方面是双控下高耗能产业的供给扩张受到一定约束。
 
  我们认为,2022年,随着光伏上游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上游原材料高价格对光伏装机需求的压制因素逐步缓解,明年光伏装机需求依旧向好;中长期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目前全球最经济的电力能源,有望成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主力;另外,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测算,预计双面组件渗透率有望从2020年的29.7%提升至2025年的50%,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和双玻组件渗透率提升,光伏玻璃长期成长值得期待。后续随下游需求复苏及成本端改善,龙头公司存在戴维斯双击可能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4.2玻纤:风电/新能源车等新需求有望助力穿越周期
 
  玻纤是叶片主流增强材料,有望持续受益于风电蓬勃发展。受补贴退坡刺激及海上风电发展提速的共同影响,我国风电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新增装机量达到71.67GW,同比增长178.44%。在风电抢装阶段透支需求的背景下,2021年1-11月风电装机规模优于预期,新增并网24.7GW,同增8%;同时支撑未来需求的招标量数据显示,2021Q1-3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41.9GW,同增115%。
 
  2021年陆上风电进入平价时代,未来风电需求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度电成本的下降,大容量、长叶片、高塔架被认为是降低度电成本的主要手段。单位GW风电装机量,玻纤纱用量约1万吨,随着风机机型容量越来越大,风机叶片朝着大型化趋势演变,每兆瓦风电叶片所需玻纤用量增加,发展高模高强玻纤,或者与碳纤维复合使用是玻纤未来的主要技术路线,长期利好风电用玻纤产品需求。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增长以及轻量化驱动下,未来玻纤在汽车领域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汽车轻量化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车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根据中国巨石年报披露,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汽车整车重量每减少100公斤,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节能减排是汽车轻量化的核心驱动力,材料轻量化成重点内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汽车轻量化领域传统金属材料的重要替代品,近年随着汽车的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需求快速增长。
 
  2021年汽车整体销量表现弱于预期,2021M1-11汽车销量2,348万辆,在2020年疫情影响的低基数背景下仅同增5.3%;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2021M1-11按销量口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2.9%,2021年总体保持较陡峭渗透率提升节奏。根据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要达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左右;我们认为,汽车轻量化趋势明显,玻纤在汽车及厢内设施制造方面应用广泛,占到全球玻璃纤维总消费量的20%左右;目前国内经济型轿车增强塑料用量每辆16-20公斤,载货汽车为20-30公斤,而欧美平均每辆轿车使用增强塑料达117公斤,占轿车重量的5-10%,其中42%为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未来国内玻纤复合材料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4.3陶瓷纤维:工业节能效果显著,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陶瓷纤维是一种轻质的新型纤维状绝热节能材料,属于耐火材料的一种,使用温度在800℃-1600℃以上,与传统的绝热材料相比,陶瓷纤维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容小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电力、机械、陶瓷、交通等行业的工业窑炉耐火保温、管道保温、绝热密封、辐射隔热等领域。
 
  按照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原国家科技委员会的测算,使用每吨陶瓷纤维每年平均节约的能量相当于200吨标准煤产生的热能;在冶金行业的焦炉炉顶应用方面,全陶瓷纤维炉顶结构使热损失降低52.3%,一台焦炉年可节能8640×106千焦,折合标准煤350吨。在满足陶瓷纤维使用要求的工况条件下,陶瓷纤维比传统硬质耐火材料可节约能源消耗20%-40%,年节约能量达到陶瓷纤维保温材料费用的22倍。
 
  目前我国陶瓷纤维渗透较好的是石化、有色行业,钢铁、电力行业仍存在较大市场需求空间。未来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工业节能减排诉求提升,陶瓷纤维渗透率会加快提升。目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2020年全国陶瓷纤维产量62万吨,在全部耐火材料产量中的占比仅为2.5%,国内陶瓷纤维渗透率低于全球,欧美陶瓷纤维占耐火材料比重为6%。随着陶瓷纤维在有色冶金建材电厂等领域对传统耐火材料的替代,和在新能源、国防、航天等新兴领域逐步开拓,未来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
 
  能耗双控使得部分小厂被关停,供给格局优化,龙头份额持续提升。国内陶瓷纤维生产企业约200家,大多是小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今年在能耗双控要求下部分小厂被关停,例如今年上半年山东就有70家左右中小企业受此影响五月份基本长期关停,并且小厂难以扩产,双碳背景下行业供给格局将继续优化,利好大企业份额提升。
 
  4.投资分析
 
  传统投资需求总体平稳,关注边际向好预期下基建蓝筹的估值修复和消费建材的盈利改善情况。三季度以来,政策对稳增长持续加码,实物量形成尚需时间,预计2021Q4基建投资增速仍处底部。但同时资金面已经明显回暖。从项目端来看,建筑业PMI持续改善,建筑业景气度向好,我们看好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回暖。而地产由于前期持续受到政策收紧影响,销售端明显降速,新开工持续下探。随着近期地产融资和集中供地门槛改善逐步落地,地产链资金状况有望逐步缓解。
 
  我们预计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和行业去杠杆的定力之下,2022年地产投资整体依旧承压,但地产销售和新开工有望呈现边际改善趋势,竣工有望在H1继续修复。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稳增长、扩内需依旧是政策重点,基建逆周期调节需求或继续加强,建筑的估值水平或有希望得到一定修复空间。关注基建回暖和地产边际改善,叠加原材料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背景下,消费建材的盈利改善情况。
 
  政策推动新基建、建筑新模式等新需求,关注双碳背景下建筑、建材产业链新延伸。建筑装饰行业主要关注三条主线:1)新能源电力投资需求加码,央企电力工程龙头在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背景下具有一定优势,其他细分领域(钢结构、建筑围护类)的龙头公司也依靠自身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优势,以及客户资源,纷纷布局BIPV业务,与新能源公司开展业务合作;2)各冶金工程龙头在低碳技改领域具有先发优势;3)绿色建筑首推装配式装修及钢结构。装配式龙头企业将具明显竞争优势;钢结构制造商和总承包商各具特点。
 
  建筑建材行业主要关注两条主线:1)能耗双控影响下建材各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或有所改变,水泥供给侧或进一步优化,玻纤产能更为有序扩张,而陶瓷落后产能出清,龙头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双碳”举措落地逐步进入深水区,传统建材在新兴领域亦焕发生机,成长前景值得重视。中长期关注光伏玻璃、玻纤、陶瓷纤维的下游新需求。